新闻资讯

我国发展冷藏箱运输的困难与对策

发布日期:2012-05-14 15:02:40
浏览:


      引言

  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美元持续走低、油价屡创新高以及我国自然灾害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国际贸易呈下行走势,集装箱运输需求总体受到明显抑制,但冷藏箱运输依然保持2000年以来的强劲增长态势。据统计,2007年全球冷藏货物海运量为7700万t,预计到2015年将达到1.09亿t。当前全球冷链物流需求坚挺,冷藏箱运输正以无可比拟的优势展现出诱人姿态。在金融危机加快企业优胜劣汰和资源整合步伐的同时,及时把握冷藏箱运输市场的发展良机,对航运企业的升级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
冷藏箱运输需求巨大

  冷藏箱是具有优越隔热性能的特种集装箱,它能保持一定温度和湿度,抑制细菌和微生物繁殖,适用于易腐货物运输。随着温控技术的发展,冷藏箱的适货范围不断拓展,从原来以食品为主迅速扩展到对温度要求较高的化工产品、生化产品、医药产品、电子产品和农产品等领域。
  目前,国际冷藏货物贸易主要通过海运完成。随着海产品、冷冻食品和新鲜蔬果贸易量的不断增长,冷藏箱设备和冷藏船运力均出现不足,缺口逐渐扩大。1997—2007年,全球温控食品运量增长51%(其中大部分是新鲜水果和蔬菜,其次是新鲜鱼类、乳品和肉类),同期冷藏箱设备和冷藏船运力仅增长10%,供需差距很大。预计到2012年,全球将有6500万t货物需要冷链物流服务支持,冷链物流服务缺口约500万t。
  据中国制冷学会估计,由于保鲜技术落后,我国每年约有20%~25%的果品和30%的蔬菜在运输及储存过程中腐烂,年损耗量高达上亿吨,价值750亿元人民币。由此可见,我国冷藏箱运输发展空间巨大,以冷藏箱运输为主体的全球冷链物流服务在可预见的未来必定供不应求。

  2
我国发展冷藏箱运输的瓶颈

  我国冷藏箱运输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2.1认知淡薄
  发达国家和地区一直是全球最大的保鲜产品市场。目前,欧、美、日等国家和地区的食品冷藏运输率已达80%~90%,东欧国家约为50%;然而,在我国,由于政府、企业和民众对冷藏运输的认知淡薄,食品冷藏运输率只有10%左右。据统计,目前我国大约90%的肉类、80%的水产品以及大量牛奶和豆制品缺乏冷链物流保障,食品运输的损耗率超过20%,每年约有价值92.5亿美元的农产品在运输途中损耗,腐烂损耗的果蔬可满足近2亿人口的基本营养需求,造成极大浪费。
  2.2标准缺失
  为最大限度地保证产品质量,发达国家和地区相继制定严格的冷链物流管理制度和完善的冷链物流产业扶持政策,比如:日本政府于1997年出台《综合物流施政大纲》,为主要物流基础设施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持;韩国政府建立专项基金资助专业物流企业,并对开发新型物流技术的企业实行减免税政策。相比之下,我国冷藏运输行业标准缺失,严重制约食品冷链物流的发展。对于食品安全,国内往往只重视源头和终端,中间环节则是空白,缺乏相应的检验制度和标准,为食品安全埋下隐患。
  2.3设备数量有限
  从全球范围来看,过去以冷藏船为主的冷藏货物运输模式正在迅速、稳定地转变为以冷藏箱为主的模式,而目前我国现有冷藏箱设备仅占市场需求总量的20%~30%。
  2.4竞争力薄弱
  基于冷链物流市场诱人的发展态势,各国纷纷抓住机遇,增强自身竞争力。早在1999年,新加坡政府就不惜巨资开发和推广温控技术,使新加坡港发展成为世界冷藏箱运输大港。据业内人士预测,我国冷链设备行业的年产值有望在目前13.5亿美元的基础上保持15%~25%的年增长率。受此吸引,国际著名低温物流企业纷纷登陆我国。美国冷藏供应链专家多次建议和鼓励本国冷藏供应链经营商(尤其是品牌企业)抓紧时机进入中国市场;东方海外集装箱班轮公司也扩大了在我国的投资,建设更多的冷链仓库,增添冷藏箱卡车。
  与国外积极发展冷链物流、抢滩我国市场的情形相比,国内物流运营商行动迟缓,食品冷链物流的市场化程度很低,第3方介入很少。中国物资储运协会对逾200家物流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第3方物流企业能够提供的综合性全程服务不足总体需求的5%,专门针对冷鲜食品的物流服务更是微乎其微。另外,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也是我国冷链物流企业竞争力薄弱的重要原因。

  3
我国冷藏箱运输的升级发展思路

  3.1宣传引导
  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提高社会各界对冷藏箱运输的认知度,有效引导冷链消费需求,推动企业采用先进运输方式。
  (1)通过宣传引导,促使消费者认识到冷藏箱运输对确保食品及其他温度敏感货物安全的重要性,进而激发消费者对冷藏食品及其他冷链货物的有效需求。
  (2)通过宣传引导,促使商品生产者和销售者认识到冷藏箱运输能够保证货物质量,减少损失和浪费,延长销售半径,提高产品附加值,进而促使商品生产者和销售者选择冷藏箱运输方式。
  (3)通过宣传引导,促使物流企业认识到冷藏箱运输能够提高物流服务的附加值,减轻金融危机对企业的冲击,为企业提供转变增长模式和升级发展的途径,进而促使物流企业加大对冷藏箱运输的投资。
  3.2政策扶持
  近年来国家对冷链物流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2004年底,国务院在相关文件中强调,要加快建设以冷藏和低温仓储运输为主的农产品冷链系统;国家相关部门也出台一系列相关规定,如严禁用“棉被车”运送猪肉和奶制品等。虽然这些政策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但由于缺乏具体且行之有效的配套措施,未能得到贯彻落实。建议借鉴发达国家的成熟经验,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冷链物流产业扶持政策,完善以冷藏箱为主的冷藏货物运输模式,比如:针对冷链物流投资大的问题,政府可采取设立专项基金、增加融资渠道、降低融资门槛、提供低息贷款、减免税负等措施,鼓励物流企业扩大规模,提高物流企业从事冷藏箱运输的积极性。
  3.3标准建设
  易腐食品的时效性要求冷链物流的各环节采用统一标准,从而实现较高的组织协调性。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制定的《冷冻食品物流包装标志运输和存储标准》与《冷藏食品物流包装标志运输和存储标准》的正式发布,标志着国内冷链物流标准建设开始步入正轨。建议尽快出台冷链食品卫生安全标准、冷链能损耗与效率标准、冷链最佳作业标准、冷库环境温度与冷藏运输温度控制标准、易腐食品运输车辆制冷配置标准等,以规范冷链运输市场,提高冷链运输的效率和效益。为加强对食品卫生安全的监管,建议进一步明确不同货物对冷藏设备、温度和湿度等条件的不同要求,并制定运输过程中各环节保持连续冷藏的最佳操作标准,实现对运输全过程的抽查和检验。
  3.4扩大投资
  冷藏箱运输的附加值和投资回报率较高,但前期投资较大,进入门槛相对较高;因此,有必要采取优惠措施吸引风险投资,通过资源整合、融资租赁、中外合资、民间融资等方式,促使资本向冷藏运输业集中。
  3.5培训教育
  (1)建立冷链物流管理培训发证制。从事冷链物流相关工作的管理人员均应接受系统培训,熟悉冷链物流知识、标准和管理制度,提高管理能力。
  (2)提高冷链物流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加强对冷链物流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教育,确保冷链物流从业人员熟悉冷藏设备特性,掌握故障应急处理措施,提高业务能力。
  (3)建立冷链物流管理人才库。鼓励高等院校和各类培训机构加强对冷链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建立具有现代企业观念、熟悉国家相关政策和标准、掌握冷藏运输先进技术的专业人才库,充实冷链物流企业的技术和管理队伍,有效带动冷链物流行业的升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