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12年以来,国内冷链市场便呈现出一派热闹非凡的景象。冷冻食品销售数据的快速上扬、冷库项目的遍地开花、政府层面的政策支持、国外资本的不断涌入……国内冷链市场一下子进入了暖春季节。冷藏车温度记录仪、食品温度记录仪、药品温湿度记录仪、仓库温温湿度记录仪、档案室温湿度记录仪、车间温湿度记录仪
业内人士认为国内冷链市场近期的爆发主要在于两大因素。首先是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消费者和餐饮行业对生鲜食品以及工业半成品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而这些易腐食品的物流配送环节都需要冷链的支持。其次就是最近几年食品安全事件带来的冲击,让政府对食品安全方面更加重视。因此,冷链作为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一环,也得到了越来越多餐饮连锁企业的支持。
但是,与国外健全的餐饮物流体系相比,国内餐饮企业还未形成完整的冷链。龙伟透露,当前很多餐饮企业基于成本考量,对于运输过程中的种种问题往往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的公司为了节省成本,要求司机刻意降低冷库和冷藏车内的温度,或者冷风机开一会儿关一会儿,甚至有的干脆把温度表安装在冷风机出风口。在这种运输条件下的食品,外表看似无大变化,可内在的营养,新鲜程度已不是一回事。
发展餐饮冷链刻不容缓
“目前中国餐饮市场上,无论生产企业、下游客户,还是普通消费者,对冷链物流的概念都比较陌生,对冷链物流的认识也不全面,这使得餐饮连锁企业在规模进一步发展方面陷入瓶颈,而这一现状凭借企业一己之力是难以改变的。”龙伟讲道。
从当前现状来看,有关餐饮冷链物流操作规范的立法文件尚未出台,这样就造成了大量需要低温运输的食材却没有经过冷链,而一些经过冷链的食材却因为“断链”的影响,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冷链物流专业委员会公布的数据,果蔬流通腐蚀率达20-30%,肉类达12%,水产品达15%,每年仅果蔬一类,损耗金额就高达1000亿元以上,这些都是因为没有相应操作规范导致的。
“由于冷链物流运营成本高,规模企业少,在资金、管理和行业标准等方面要求不严,导致企业进入的门槛相对较低,行业内大型企业数量甚少,小型企业或小规模的企业占绝大多数,另外,行业整体冷链设备以及技术水平落后,一些中小企业为了争夺市场,在没有政府扶持的情况下,只能降低自己的运营成本,在冷链操作上难免有不规范行为。冷链物流发展的滞后,不只仅造成了快餐门店的浪费和经济损失,还有可能直接影响食客的健康安全。因此,发展连锁企业独立的冷链物流配送系统已经刻不容缓。”龙伟说。
对于餐饮企业而言,要做好统一配送与全程冷链,首先,需要提高冷链物流理念,加强对冷链物流、统一配送的重视;其次,应加强冷链物流的管理,将冷藏、冷冻观念落实到位,避免为了利益而放弃冷藏、冷冻,致使影响产品质量;再次,加大对冷链设备的投资,为食品提供全程低温的保障;最后,提高信息技术水平,加强货源信息的获取,达到需求和供给的更完美结合,在利益的驱动中做好统一配送和全程冷链。
餐饮冷链面临问题和发展建议
餐饮连锁业发展前景光明,但是目前企业对于食品的运输重视程度不够,很大部分中小规模的企业还是采用常温运输。总体来看,我国餐饮冷链面临几大问题:第一,冷链运作成本高,大多数企业为了节约物流成本,很少采用冷链运输,结果造成食品营养价值的流失;第二,企业多是采取自主配送,缺乏专业冷链配送知识和冷藏车等设备,造成有物流无冷链;第三,整个行业没有行业标准更无国家强制性标准,加之缺乏对冷链的规范和引导。除此之外,餐饮冷链市场本身的不完善也是原因之一。龙伟认为,看上去一片繁荣的餐饮市场,实际上竞争很残酷,许多企业都是在勉强维持。国内餐饮市场想要取得更好的发展,冷链方面需要做的改变还很多。
餐饮连锁业发展迫切需要统一标准,统一规划,切忌各自为战。但是,目前冷链物流标准制定缺乏统一协作,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冷链物流的应用和产业规模发展都受到很大影响。只有政府加强引导,各个监管部门监管执行到位,制定出相关标准,规范行业发展,另外,加大冷链物流对食品安全重要性的宣传,提高百姓对于冷链的认知度,食品的安全之路才会越走越顺畅。
此外,龙伟建议,政府应对符合要求的餐饮物流企业进行补贴,如鼓励企业按照“规模化、包装化、冷链化、标准化”生产,并适度将价格降低,从而真正让老百姓吃上干干净净、物美价廉的放心食品;通过在税收、资质等方面进行帮助并扶持,使一些私营企业能够迅速发展,扩大规模以及完善冷链设施。
逐步通过这种方式,淘汰一些没有规模、没有管理的“小、松、散”的群体,来保证餐饮业朝着有序、健康的道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