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中国物联网冷链医药物流管理新平台

发布日期:2015-04-23 13:19:36
浏览:
一、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企业正积极致力于推动该技术由“概念”向“产业”转化。在政府的大力倡导下,一大批物联网企业和园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中国电信的物联网计划更是在基础平台层面为物联网应用提供了保证。虽然前进的道路有所曲折,但是随着诸如标准等一系列问题的解决,其发展前景将是一片光明。乐观估计,未来3~5年,物流网在各行业的应用将有飞跃性的突破。物联网不仅是我国在信息技术应用领域赶超发达国家的一次契机,也是振兴我国经济的一种手段,这正是政府部门大力推动物联网发展的驱动力所在。
    二、冷链医药物流存在的问题
       中国医药物流成本占销售总成本的12%,为美国的4倍。在差距和激烈的竞争面前,广大医药企业已经逐步认识到,除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从物流环节挖掘潜力,是企业“第三利润”的唯一来源。中国人均医药消费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5%、发达国家的5%,今后医药行业有着乐观的发展空间。鉴于上述态势,处于产业链下游的医药物流行业市场潜力巨大。
       药品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商品,表现在很多药剂,比如疫苗、生物试剂、血液制品,对储存、运输的环境温度有着严格的要求,国家规定血液制品存放温度应在4摄氏度±2摄氏度。医药产品货损量的14%来自物流环节,尽管14%看似不大,但因基数不小,给企业造成的损失不容忽视,冷链医药物流自然也不例外。同时,药品的另一个特殊性在于,其品质事关人体健康乃至生命安全。近年来,我国发生了数起儿童注射疫苗中毒或死亡的事故,究其原因,大多和疫苗储藏运输过程中温控不利有关,失效的疫苗没有被及时识别出来,堂而皇之地被当做合格品使用。冷藏食品变质,一般可以凭外观和气味直接察觉(笔者不否认化验手段),相比而言,很多药品的失效较难直接从感官识别,这就注定了问题的隐蔽性和识别的困难性。
   三、冷链医药物流温控解决方案
      通过物联网核心的技术RFID,我们可以获得很多通用的好处,比如物品位置跟踪、原料溯源、库存盘点、出入库与拣货等电子化作业。但是,最能体现本业务特点的应用莫过于全程监控温湿度。笔者在此着重表述温控功能,并不代表其他功能不重要,也不代表整套作业系统只需温控部分就可以了。
   四、实施障碍和企业对策
     不可否认,我国医药供应链面临着两大信息化层面的问题。首先,药品编码没有统一标准;第二,医药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医院药房之间缺少网络互连和数据共享。本文提出的方案应宜建立在这些问题被解决的基础之上,否则如果仅仅是某些物流企业唱独角戏,方案的整体成效将会大打折扣。另外,物联网的普及力度、相关设备的成本、云计算的成熟度等等,也是实施方案时应该考虑的因素,其中规模效应和设备成本是一对相互制约的矛盾,欲打破这个怪圈,政府的干预和扶持必不可少。
  对于拥有冷链医药物流业务的企业来说,当前物联网技术应用策略概括为:提前方案规划、加强产业链协调、等待时机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