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冷链管理是刚采集到的血液为全血,含有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各种血液成分,而目前随着输血技术的不断发展,成分血逐渐取代全血广泛用于临床输血中。
全血必须经过检验、离心、分离、过滤才能最终成为成分血,供病人使用。血液在整个处理环节中的最适宜保存温度为4±2℃,高于或低与这个温度,血液的质量就会受到影响,甚至会发生溶血现象。这些环节分别是:采血:血站通过献血者的无偿捐献采集血液,此时的血液为全血,不能应用于临床,还要经过一系列的加工处理。
对运输中问题建议:
(1)必须制定科学规范的标准操作规程;
(2)应强化对运输人员的管理,强调冷链中最重要部分是‘‘人”;
(3)需要专业化的冷链设备,如运血冷藏车,在运输不同保存温度的血液成分时应按温度要求进行分隔,可使血液运输过程的冷链得到有力的保障;
(4)血液产品处于正确温度以外的条件下的最长时间必须得到规定和确认,须对血液产品在规定以外所采取的措施制定相应的程序;
(5)在运输过程中,必须对运输条件、血液质量需进行控制、监督和检查,保障血液运输的质量。
对于血液质量有密切相关的血液冷链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冷链管理可以理解为血液从献血者血管到患者血管全过程的温度控制。所以冷链管理问题越来越多的受到基层血站的关注。